新型城镇化 中国建筑怎么做?
在经历了几十年快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在城市建设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粗放型的城镇化在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各种问题不断涌现,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城市特色缺失等城市问题尤为突出。
30多年来,我们的GDP每年平均都按10%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国家都有20多个亿平方米新建建筑,这相当于半个纽约那么大。我们的城市变化也是相当惊人的,以深圳为例,从1979年到2013年,面积增加了几百倍。城市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高铁、航空、桥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也普遍出现了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也出现了很多抄袭现象,建筑风格奇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大拆大建。
那么,新型城镇化的建筑应该怎么做呢?
我觉得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应该是以节能环保、资源集约、生态宜居、城乡统筹和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讲究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同时,新型的城镇化应当注意传承自身文脉,彰显自身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归根到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后,我们对城市建筑有什么要求呢?我们的建筑应该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全面提升建筑质量,让市民能够平等地享受舒适的宜居环境。我们的建筑应该有效地利用资源,节约集约,环保低碳,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的建筑设计应该结合当今中国国情,传承优秀文化传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的道路,既中国又现代。我们的建筑应该充分应用时代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同时也要结合国情应用本地适宜材料和技术,全面提升建筑质量。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一些设计脱离了建筑的本体,背离了建筑的基本原理,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奇、特、怪,华而不实,缺乏内涵。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应当对建筑的本质以及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下面我想谈谈新型城镇化中建筑设计创新的对策。第一,要以人为本,坚持建筑本源,回归建筑理性,拨正设计方向。建筑设计需要为人们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形成应当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满足人的使用为目的。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倾向,一些设计脱离了建筑的本体,背离了建筑的基本原理,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奇、特、怪,华而不实,缺乏内涵。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应当对建筑的本质以及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树立正确的建筑创作观,回归建筑的理性,拨正设计方向。以人为本、坚固、实用、美观,一直是建筑的永恒主题。
第二,建筑应该融入地区气候和环境,使建筑与人以及自然和谐共生。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建筑,而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地区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受到具体用地以及周边地形、地貌环境的制约。在具体的建筑创作实践中,我们应当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呼应地区的气候特征。比如广东这个地区是冬暖夏热,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建筑始终要解决好隔阳隔热的问题,而北方就要解决好防风防沙的问题。建筑应该从城市的整体角度把握建筑设计的方向,尊重建筑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建筑与地区的气候和环境融为一体。
第三,在多元化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加强文化的自信,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当今国际建筑界各种理论思潮流派精彩纷呈,建筑呈现出多元化和跨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当前,在西方建筑思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导致了本土建筑文化话语权的弱势。地域文化的缺失导致城市的特色危机以及“千城一面”,建筑创作盲目追求形式主义,在学习西方或回归本土之间找不到切合点,常常处于全盘西化或模仿传统符号中找不到正确方向和对策,其结果只能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
学习国外好的东西是应该的,但是必须与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条件结合,我们学第一步时人家已经学到了第二步,我们又跟着人家第二步走,你学得差不多时人家又走了第三步,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文化自信,在学习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扎根本土,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建筑。
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应该创新什么?
首先,应该传承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建筑归根到底是为人而用的,以能否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最终这个建筑好不好用,也是以人的使用作为检验这个建筑的标准,所以我们必须维持建筑坚固、实用、美观,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次,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既中国又现代。我们要创新的是建筑与所在地区自然和环境融为一体,这也是一个城市所要求的。当前我们要特别体现生态与技术的进步,要体现建筑的节能、环保、低碳,这也是当前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希望能够引领时代的精神。我们常常会看到建筑“千城一面”,这就是文化缺失。我们应该跟当地的文化融合到一起,这样你做成的建筑就不会“千城一面”,比如广州的建筑就要结合广州的气候,北京就要结合北京的文化和气候来。
同时,城镇化过程中要节能环保低碳,走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中国过去数十年快速城镇化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极大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病”问题,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成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瓶颈。作为建筑师,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集约和利用资源,从建筑设计到建造以及使用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建筑的节能环保,开创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又紧密与当地环境和条件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永续发展的道路。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多年来,何镜堂院士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100多项,2001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转载-《大道消息》